重慶 BIK 幼兒園原址為一所廢棄的小學。它依山而建,環抱於一片大型住宅區之中。我們希望通過本項目重新激活社區的教育空間,讓教育與社區生活緊密結合。
該幼兒園室內麵積近6000平方米,共五層。其中一層為公共區域,包括互動大廳、親子小劇場等自然分隔的空間;二層至四層為教學區;五層為幼兒活動區。一層與頂層空間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玩+樂。正是這種充滿情緒感受的行為互動,確保了孩子們在整體空間內的必要往來,從而激活整座校園的歡樂氛圍。
沒有阻隔的活動空間
幼兒園的一層是整個園區的“客廳”,需考慮諸多動線的混雜和分流,如學生、家長、工作人員、參觀訪客等。同時,這裏也要在最大程度上為孩子們提供活動空間,以及保留組織幼兒園集體活動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利用吊頂的高度變化與牆體的凹凸轉折來表達不同的功能區塊,盡可能避免使用“門”與“隔牆”等具有阻斷意象的實然空間語彙,而宜用軟性手法,使接待區與親子活動區自然呈現出相互連通、互為緩衝的空間布局。在互動大廳內,牆體的凹凸轉折進一步細化,形成“空間褶皺”,從而勾勒出一係列功能不同的小型口袋空間。
每一個空間都是“教室”
孩子在學習中領悟知識,體悟情感。幼兒園空間設計應強調高度的靈活性和互動性,空間不僅不能成為孩子交流的屏障,反而應成為促進孩子交流的工具。在原本乏味的狹長走道之中加入“口袋空間”之後,教室大門被“藏”了起來。尋找自己的教室便成為了孩子們初入學堂的第一課。與此同時,口袋空間使得走廊也變成了課外學習的理想場所。地麵的水磨石分割線條則以跑道的形式呈現,鼓勵孩子們在室內運動。所有牆體均采用圓弧倒角設計,以提供柔和的視覺體驗並保證孩子們在運動過程中的安全。
孩子的就是孩子的
作為孩子們的專屬空間,兒童衛生間層高被刻意設計為2米,在為孩子們提供親近友好且更具安全感的尺度的同時,也降低了成人誤入兒童衛生間的可能。兒童衛生間的公共洗手水台被設計為圓形,讓孩子們在洗手的同時也能相互交流和玩耍。
教室既是學習空間,也是“教具”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需要接觸不同色彩、質地的材料來滿足敏感期時對於事物的好奇。這使得空間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教具”。園內共有四個色彩主題的教室,教室內部的色彩從下至上呈現出由深到淺的漸變效果,能有效幫助孩子提升對於色彩的敏感性。另外,每個教室都帶有一個小門廳,在這裏我們給孩子們配備了他們專屬的清潔區,以便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 平麵圖
主要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重慶BIK幼兒園
項目位置:中國重慶
項目類型:公共空間/幼兒園
完成年份:2019
項目麵積:5600平方米
設計公司:F.O.G. Architecture
設計團隊:熊愛傑、何宇妤、張瀚文、許森
攝影:InSpace Architcture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