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式樣中析出的“古典法則”進化到現代主義處於支配地位的當下,隱秘的、內在的和構成一定磁場吸引力的同時能夠被我們所感知的內在秩序一直存在,它就像一顆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種子”,可以從中萌發出關於建築、結構、材料、空間形態的“抽象幾何性”概念,也進而發展出一種基於場所的切實可行的建造方法。
01. 幽而隱謐
對於BOSMIA 波西米亞來說,位於長沙湘江西岸的濱江店是一次全新的身份展示,以18000㎡的體量建構了品牌旗下首個文化藝術綜合體。密斯·凡·德·羅曾認為“結構是像邏輯一樣的東西”,縝密、清晰、有跡可循,這種論述也同樣適用於具體的建築形態,遠觀之下,縱橫排布的線性建築外立麵於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呈現出獨特的表皮肌理。
作為品牌的獨立入口,結合門頭以及形象展示的圍合建構了“序廳”的基本特征,以含蓄、純粹、美術館式的氛圍營造迎接每一位顧客的到訪。拾級而上,室外的人潮湧動、街道的喧鬧和明亮光線的動態情境瞬間轉變為靜止的、幽謐的空間狀態。為了解決垂直電梯布局的失衡,一道斜牆由平麵生長而出,打破常規意義上中心軸線的圭臬,建立非對稱的平衡感。
02. 個體記憶
相對於多維的空間,時間則表現為不可逆的線性特質。雖然成長後的我們走出了鄉地,但是那些不曾忘卻的鄉土記憶卻一種縈繞在每位遊子的心頭。於是,在空間之中,泥土演變為抽象記憶的具象載體。通過垂直電梯到達三樓,代表著記憶的“泥土盒子”與流動的“泥土立麵”蔓延於不同的場域,隱約地再現了隨著時間消逝而日漸深刻的個體記憶。
若使牆壁展現活力並成為空間體量的構成部分,則需要重新發現純粹表麵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豎立於主動線兩側,勻質排布的片牆建立了“序列”的儀式語言,光穿過幕牆投射於地麵,為簡練的地麵增添活潑的、靈動的自然光影。借助形態的精準表達,使前台區成為了濃重的迎賓區域,也成為室內拍攝的最佳背景。
關於藝術與觀者的轉換關係一直是美學理論家們探索的重點,凝固的、動態的或者即時的藝術形式因為人的參與而產生更加豐富的意味。以一定麵積的“浪費”所界定的開放式視覺沉浸區域為藝術的互動和表達提供了另一種新的可能,不定期更換的主題活動,使單一的空間具備了畫廊、美術館等多功能的靈活性和展示性。
03. 有機秩序
及至內裏,空間的節奏由無序走向有序,同時對稱的軸線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借助框架結構內的柱網為依據,讓立柱隱藏於牆體,構成穩定的實體立麵,而牆與牆之間,則開口以向。簡潔、素雅、凝練的三張實木展台成為了空間的視覺焦點,除了作為日常裝裱工作的台麵之用,也可陳設畫冊,向顧客展示動人的影像時刻。
而構造、形體一致的選片區和接待區通過圍合的方式打造了獨立的自我屬地,有利於單獨的溝通、交流和簽約。對應牆體的立麵開口,高低錯落的、彼此簇擁的蘆葦蕩出現在視覺的中心,這種專門的經營,形成了美妙的對景。在燈光的渲染下,隨著遠離城市的田園生活和舊日情結的浮現,從而與訪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04. 人生秀場
在北島的短詩集中,一首名叫“生活”的詩作特別的引人注目,正文一字“網”,簡潔有力的概括了生活的要義。家庭是複雜社會關係的最小單元,所以,婚姻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選擇使然。自此,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開始相處在一起,共同編織這張幸福而龐大的“生活之網”。
於是,“網”的社會意義一旦轉變為設計師擅長的空間語言,那麼呈現的物質形態則是另一番模樣。與一般禮服的獨立展架不同,無論重疊的支架還是天花的鏡像、反射,二樓禮服區表現了一種交織性和連續感,昏暗的環境之中,在燈光的投射下,“網”的文化內涵被解構,禮服構成重要的展示焦點。
空間的存在意義因品牌精神而發生改變,先鋒意識總是能夠自主的激發訪客的積極探索。涉及婚紗、造型、西裝、裝裱、手作、展覽等多重藝術領域的BOSMIA 波西米亞一直以來嚐試通過獨特的方式傳遞“藝術無界”的哲學母題,並希望借此打造一個以影像藝術為核心的全球人像攝影藝術家集合平台。
∇ 一層平麵圖
∇ 二層平麵圖
∇ 三層平麵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田·當代美術館
設計機構:品界設計
主創設計:梁劍峰、翁德
項目地點:湖南長沙
施工單位:榮錦建設
設計麵積:18000㎡
設計時間:2021年7月
竣工時間:2022年6月
主要用材:淺色水磨石磚、淺灰色水泥地磚、墨玉大理石、土黃粗糙麵微水泥、灰色微水泥、淺蛋殼色微水泥、橡木多層實木地板
項目撰文:無遠文字/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