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LOGO (謨農咖啡)的選址在北京751園區的工業景觀保護區內。南側的爐罐區得以完整保留,西側與園區主路之間是一片開闊的場地。基地核心部分是一棟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廠房,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場地中央保留了三個大型爐罐。廠房東南西三麵分兩次加建了黃色和黑色兩處鋼結構的部分。我們這次的改造可以算作這個場所的第四次“生長”。我們希望前三次的記憶能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並通過這次的方案將它們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們首先用三種材料為三部分的空間分別設計了一套家具:為爐罐區設計了鑲嵌金色瓷磚的混凝土家具,為黃色鋼結構區域設計了樺木多層板家具,為黑色鋼結構部分設計了不鏽鋼的廚房家具。三套家具加強了三個部分不同的場所體驗,有時代感的材料與構造做法讓也體驗者易於發現新與舊的區別。
第二步,我們在三個部分的交界處安放了三排細長的“扁柱”,穿針引線,將這三部分重新“縫合”在一起。扁柱能將兩側的自然光進行過濾,使核心空間的光線更加柔和。人們在空間漫步時,視線被局部的遮擋,隨著行走視點的變化,遮擋與通透不斷地進行交替,形成了豐富的層次感。空間因此產生了引導性,鼓勵客人去體驗和發現。透過扁柱的間隙,客座區的客人可以看到整個烘焙和後廚的區域,看到咖啡製作和食物加工製作的全過程。
第三步是用一個純白色的“外套”將這三部分包裹成一個完整的方盒子。白色半透明的聚碳酸脂板立麵非常純淨,從外部看不到任何框材結構,白天可以將自然光引入,晚上的燈光還可以穿透到外部。帶有一點臨時感的姿態與周圍的工業景觀保護區形成了有趣的對話。
咖啡館是一種城市公共空間。MONOLOGO的室內空間高大空曠,其中佇立著紀念碑式的爐罐,兩側高大的柱列加強了空間的紀念性,進入的瞬間宛如走進一座上個世紀的遺跡。南北兩側的立麵被設計為可以完全敞開,室內空間可以切換為有咖啡座的城市廣場。
我們在空間的頂部緊貼樓板布置了均勻的條型燈。這種樸素的布光使得室內光線的效果與自然光非常接近。光線把空間中每一件物品,包括頂部的管線與設備全部照亮,弱化了內與外的區分,同時也賦予了空間中所有元素以同等的尊嚴。
∇ 平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