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人境、此處與彼處,空間的並置揭示了一種更廣闊的世界觀。原本破敗幾乎坍塌的院落,修補、療愈、重生,升級為一處城市客廳。
這是一個可觀、可感的城市空間,完善著設計者關於城市公共性的構想。從視覺體驗而來的“景”與從身心體驗而生的“境”相互交織,挖掘老宅的生命力。重建即是重生,整個L型建築保留了牆體、木梁、結構甚至樹木,作為建築的記憶繼承。
設計通過材料對比和空間整合,將過去、現在、未來時空交織。外立麵采用密實的長條青磚,相似顏色的嵌縫,襯托出牆壁的曆盡歲月洗禮的斑駁質感和獨特形態。由青磚和發光磚截麵所構成的局部“景觀”,其平滑的觸感與粗糲的原始表皮,形成有機的反差,呈現自然的另一種形態與風貌。
∇ 爆炸分析圖
中國人的院子向來追求意境的深遠,也追求材料的斑駁痕跡,作為時間的載體,條板和鵝卵石構成路徑的主要肌理和表象。行走其間,腳下溫潤的質感與黑色的細石、暖色的光幕協調一致,呈現豐富的、動態的內部景觀。林語堂說理想的院落,“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古樹是場域內容的一部分,作為建築的情感載體,感受春雨滋養、沐浴夏日驕陽、抵擋瑟瑟秋風,承受白雪皚皚的冬,再迎春來,古樹是院落的精神支柱。
在保留原建築曆史底蘊的基礎上,增加了藝術長廊以提升體驗,優化動線。這條藝術長廊同時也是進入餐廳包房的必經之路,為遊走於生活與藝術的體驗賦予了一層哲學寓意。
回到房子之於人類的原點,巨大的三角屋頂在自然中創造了居住安全感。拆除後的木梁被保留,作為大就餐區房頂構架,原有木料不足,包房房頂的部分由鋼結構代替,新老建築結合,在修舊中納新也是老宅改建的本意。
尖屋頂幽暗深邃,通過放大尺寸,裸露木梁強化人身處其中的尺度感,如進入金字塔狀冥想空間,儀式感油然而生。木梁的煙火氣和斑駁木色,是建築的生命注腳,裸露木梁僅做除塵處理並不過度清理。褐紅色與磚青色作為空間不變的底色,晶瑩剔透的餐具中,盛放鮮香的現代餐飲生活方式。
項目延續了設計事務所一直以來的自然建造理念,保留建築的牆麵,木梁,場地內的每一棵樹,磚木原有的肌理,甚至每一個榫卯結構部件,鎖件,在重建屋頂時重新啟用,擁抱新生。“觀物取象”以營造意境為根本,在設計中運用了大量的寓意象征手法。以觸發顧客的共鳴為導向,營造“可呼吸”的用餐環境。
金屬立柱排列於路徑兩側,相互搭接、支撐,形成“廊”的形式,隨著路徑的行進、轉折,“虛”的玻璃幕牆表征與“實”的牆體組成視覺透視。似乎有一種力量指引人步入,去探索其中。取屋頂瓦片兩端打孔,由鋼絲懸掛,矩陣式排列,瓦簾與玻璃幕牆之間的空當,留給瓦片輕輕蕩漾的空間和動勢,亦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
改建充分考慮到古樹的根係保護和排水升級,在建築與藝術長廊之間留出生長空間,一個縱深腔體,形成古樹的微環境群落,深挖樹根部土壤以排水性良好的沙子填充。“在善待建築和古樹中,情感得到釋放,這是人們感受空間溫度的一個視角。”設計師米野說。
包房內分外幽靜雅致,尊崇感和私密性來自多重動線帶來的儀式感,藝術長廊是包房的前奏和過渡,模糊空間屬性,形成體驗的進階。若隱若現的後門鏈接了一處戶外天地,可休閑小憩,體驗感再次升級。從外至內空間材質的暗色調處理下,一束射燈光充盈整個空間,純真、寧靜致遠的氣息自然流淌。東方氣質搭配各處植物造景的反差,低調融入了園林文化與虛無的自然美學。
中國庭院生活追求浪漫寫意,天地之間可見青磚樹影,翠竹問客。用餐中間小憩,餐前談天說地,僅僅一方小天地就打開了另一層體驗。改建過程引發相關部門的持續關注,經過綜合評定,項目被評為國家四級建築文物,一方老建改造回應了當下融古納新的城市價值取向。
∇ 平麵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老宅新生,跨時空設計對話
項目地點:中國沈陽和平區桂林路69號
項目麵積:317.4平方米
設計時間:2023年2月
完成時間:2023年5月
主案設計:米野
參與設計:田強、於耀程
設計機構:靈犀創意空間設計
主要材料:青瓦瓦片、紅鬆木材、夯土牆泥、鋼化玻璃、鋁單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