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
項目位於北京東五環外的郎園Station,前身為北京紡織倉庫,始建於20世紀 60、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時代重要的軍需物資儲存地點。園區有紅磚倉庫30餘座。在城市更新、區域轉型的大背景下,郎園也迎來自己的新的身份。在首創集團的運營操盤下,這裏逐漸變身成為藝術生活時尚街區。
項目用地在園區中部偏西側的道路一角,坐落一組紅磚倉庫的東側。業主孫女士創立的一家時尚買手店,結合運營發展,選址在新晉規劃改造的園區中開設自己的線下品牌體驗店。
∇ 現狀
策略
建築位於兩條園區道路的錯位角部處,為了兼顧各方的互動關係,建築形體在這裏呈現柔和的圓弧體量,下方有一個大的拱形開口,半下沉內部通透空間拉近了建築內部和外部的感知關係。在現狀的廢墟之上,設計最大化的保留外側周邊舊有紅磚牆體,新的結構從內部搭建,結構設計的第一個主要目標是減少柱的數量,次要目標是要實現建築和室內平麵及立麵上極為豐富的曲線邊界。從空間分析入手,利用建築層高的優勢,采用了700高的桁架空間受力體係,實現跨度和懸挑的目標,同時可以利用屋頂大桁架附加吊掛夾層,形成夾層蛇形曲線建築平麵,創造出了建築效果中的豐富細節,同時實現了室內完全無柱的目標。
∇ 過程研究模型
∇ 結構研究模型
建築南部和東部的人流量均不小,我們索性在兩個方向均設置了出入口,十米見方的建築,由於物理流線和店鋪空間規模有限,來往過客很容易在一半分鍾內,走馬觀花的逛完店鋪。如何有效的吸引客戶,使得大家自然的舒適停留、甚至消費,是類似時尚消費空間的普遍命題。
我們的策略是,創造一個迷思空間,空間和展品相互融合。迷思洞並非迷失洞,一味的迷宮般複雜體驗,並不能帶給人以愉悅的空間感受,但有一定的引導性、同時也並不明確定義的迷思空間,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取一種獨特的體驗感。也許是可以的。我們希望獲得這種空間形式。
路徑之迷思
一條兩出口之間對穿建築的動線,通過蛇形彎曲盤繞,展示體驗被拉長的同時,調教動線的空間尺度,自然而然的生成三個不同形態的特色展間、兩個更衣輔助空間、一個展示大廳,分別線性布置。根據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有的抬高有的下沉。二層則是更為放鬆的邊遊走邊發現的展品體驗模式。空間由此被褶皺和折疊,建築及空間如同迷思洞一般,誘發人們前往探索。由此創造出豐富的移動和駐留的空間體驗。
虛實之迷思
建築外牆體,在保留局部外側周邊舊有紅磚牆體的基礎上,回收場地舊磚用於二次砌築,例如用於砌築東側角部的雙曲拱體量,如此全部體量延續完整。曲拱開口處選用無框的加膠鋼化玻璃。與之對應,室內我們選取了孔徑為8毫米的金屬波紋穿孔板用於分割空間,利用材料的構造特性,6米長幅整板可以從屋頂主結構進行懸掛,作為牆體的金屬波紋板經過彎折而具備了結構剛性,無需任何豎向輔助龍骨。衝孔的波紋金屬板成為展陳空間的一部分。在其純粹的虛實關係之下,又呈現出一種半透的整體模糊性。
最後,結合功能,一係列大小不一的孔洞被切割,視線和動線被打開,室內空間表麵的模糊性又有了一絲確定性。感受上,這種設計過的的交叉錯位的視線交互,洞與洞是彼此相互嵌套的,在空間中他們互為圖底關係。呈現出現一種既疏鬆又密實的空間。
消費之迷思
在朗園買手店項目中,延續著我們對具象抽象之間相互轉化的思考,如何創造一種抽象的真實性?創造一種動態的停留,盡可能的延長在店內遊覓的體驗感,在最大化的獲取一種抽象空間之後,仍然回到形式和秩序。 是本項目的思考之處。這是一次用簡單創造豐富感的抽象實驗。
最終的空間體驗,牆麵和地麵的節奏,日光親密溫和的影調,對秩序和自由的雙重感受,場所開放而不幽閉,友好,感人,但不產生壓迫感。在郎園一眾的商業店鋪中,這裏的空間氛圍適合孤身一人亦或三兩朋友的遊覓,空間追求簡樸不繁複,也許,可以用迷思用來對抗當代消費空間的精致化、新奇化、具象化。我們也期待這種對抗轉化為一種新的空間關係,繼而產生新的消費空間形式。
∇ 園區總平麵
∇ 一層平麵圖
∇ 二層平麵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郎園station.買手店
設計方:KAI建築工作室+LAVA Structural Engineers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20.07-2023.07
主創及設計團隊:主創: 謝凱 張錦斌
設計團隊: 韓曄 劉立超 王元媛 湯理達 劉可可 簡麗 江可涵 趙玉斌
項目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郎園Station 園區
建築麵積:400m²
攝影師: *邢睿
結構設計:上海廬唯建築結構設計有限公司 LAVA Structural Engineers
燈光設計:辛格爾(北京)國際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機電設計:北京勤和科源機電技術谘詢有限公司
施工管理:上海廬唯建築結構設計有限公司
客戶:北京尚秀國際商務有限公司
品牌:磚石廠家:老賈建材商貿有限公司
門窗廠家:坤源裝飾有限公司
展陳道具:北京華鑫益德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器物:YOUNIQUE服裝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