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於書屋,行萬裏以觀山
現在的城市,書和書店都缺少了原來的那份必要,信息與知識眼看就要被AI無情地通貨膨脹。在書店裏找書看書,更像是為了找一個鬆弛的精神角落,觀照自己,尋一個自生長的隨機社區,發現自己。
幾米之內,方圓之外,找到自己
——《幾米方圓》
做書屋,不止是書店
觀山的原點,是書店,但設計師設計的落點,不止於此。
在橫平豎直的空間之外,設計師更期許於能夠打開人們對於生活的想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座山,也寫好屬於自己的那本書。翻越高山,翻閱觀山。以書為原點,山為意象,打造了一處城市人文新高點。
念中之山:乾隆的香雪海
回到觀山書屋的設計,山,如同文人雅士的心靈遐想,是不可或缺的靈感源泉。哦,乾隆,你也在這綿長的藝術曆史長廊中繞不過這座山,將無錫的惠山園林引入故宮書房,勾勒出那香雪海的神奇畫卷。
設計師借助山的韻味和形象,以符號的魔法在工人文化宮門前描繪了香雪海,創造了“觀山”的奇妙景象——一推開門,猶如迎風而立的那座「山」。
建築結構仿若山脈起伏,厚重中散發著底蘊,宛如馬蹄奔騰。室內的鬆竹貼落與宣石假山交相輝映,與室外的園林共同譜寫著真實與虛幻的交響曲,引領探尋的目光一往無前;邁過門檻,仿佛一座「書山」湧動而至,墨香微飄,默然升騰。
心中之山:學海無涯,唯有攀登
站在書架前,短暫失神,眼前的「山」與「海」叫人震撼。木質結構層疊如學海翻湧的浪濤,書架排列如學海中的山峰。緊握山頭,向上攀,攀得再高。
向上走,循著光
踩過學海浪尖,在書頁縫隙拾級而上。躍動的光與綠意呼應,點綴空間。再向上,仰頭——豁然開朗。
三角形穹頂打破框架,精神的「山頂」顯現。不同書本剪影雕刻光的形狀,散落在光影中,為空間賦予指引。天光與棱角構成相互依存,光影象征時間流動,人與空間關係立體起來。在觀山,結構與體驗相融,光成為攀登的指引,讓山「活」起來。
尋椅坐下,翻頁等光,觀山,觀自我。循光向上,直至翻越高山,山頂,會有怎樣的風景?山影重重,樹影婆娑,穿梭其中,觀得寧靜。
精神之山:對話、碰撞與分享
三角穹頂向上是動力,螺旋樓梯象征更感性柔軟的部分,是平靜。向上攀登,觸摸精神空間,體悟更寧靜心境。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一本書
觀山書屋建成後,設計團隊常常去坐坐,別人在觀山,他們卻在觀「觀山的人」。
看到頭發花白的老人帶著孫輩教她輕聲念字,小孩愛聽繪本故事,央求爺爺講下一頁;年輕人對著電腦,一坐一下午,朋友來接,兩杯咖啡相對一笑,一起走了。
每每這時,設計師團隊總會感到滿足,為他們這一刻的鬆弛和舒適,為他們在觀山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人生海海,每個人,其實都在寫自己的那一本書,有人寫得風馳電掣;有的字斟句酌、難免慢些;有的筆鋒老辣,有的柔情婉約,但無論如何,各自在書寫。
而觀山書屋要做的,是為他們遞上紙、磨好墨,並準備好,成為每本書的忠實讀者。
結語
—人類為什麼要攀登高峰?—因為它就在那裏 —登山家,喬治馬洛裏
人類的個體是渺小的,但閱讀讓人類偉大。循著光跳動的軌跡,向上攀登,去體悟一段自然、人文與精神一體的體驗旅程;為無錫70年曆史的公共精神空間,書寫一份代際傳承。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李白《山中問答》
觀自身,觀萬物,於寧靜中體悟,一字一句,最終落成屬於自己的那本書。合上,書外是世事萬千,繁華迷人眼;翻開,書內是虛室生白,自在如觀山。
∇ 平麵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觀山書屋
項目地址|中國 江蘇 無錫
項目麵積|1000m²
設計公司|花生聯盟
設計總監|陸亞昕
主案設計|祁正龍
輔助設計|楊敏宇、蔣心怡、吳怡
設計時間|2022.10
竣工時間|2023.10
施工單位|無錫精造建築裝飾
項目攝影|徐義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