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祠堂
臨:到,來;光臨,蒞臨,親臨;
裏:附近的地方;
敘:敘事,敘親,敘舊;
Chat by:連接,分享,融合。
聚合,是臨裏敘CHATBY的“行為”;
以行動主義的姿態創造“空間理想”的第一步:讓臨街的“牆體”推進3米,“退讓”出與外界相通的走廊空間,冰冷的現代城市規則和秩序得以弱化,連結得以發芽,生根。
聚合,是臨裏敘CHATBY的“內容”;
儀式私宴、午晚輕食、夜場酒廊
人文聚會、藝術展覽、學術分享
臨街雜貨、行為快閃、附近市集
不同的個體內容擁有各自的空間尺度及外延地域,當人的活動軌跡出現在這張有機的網絡,使得這個多元商業空間讓人們從消費者的身份中找到一種興趣的還原:學者、藝術家、社會工作者、農人、商人……及其關係的回歸:如朋友、家人、同鄉、同學、同事……。
裏呼外應
內部空間的有機路徑通往兩道大門入口,將空間外部劃分為左中右三個平麵構成,這一與街道無縫接觸的超長廊式門麵,呈現出一個對稱的大場景,由此,內裏的複雜形態與外露的莊重感受的結合最終達成了這個項目的核心——一種作為“當代祠堂”的新型空間商業形態,回應這個時代城市裏令人動情的審美與共鳴。
二.介乎之間
長廊區域是一個介乎之“間”。介乎於裏與外,介乎於留下與路過,介乎於瞬間與周期。時間和空間在此處相互作用,成為彼此的尺度。而生活的確定性則體現在散點的設計元素中:濃厚的黑色窗(畫)框、傳統木雕、長形竹椅……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行為,在時間的光影下,完成了一個非單一理解和使用的自主空間設計。
三.時空可塑
以樺木方柱配黑色金屬構件為單元的“庭中之亭”,作為空間主體結構築造起主廳裏傳統與當代、本土與世界之間的對話,遊走在其中的八仙桌、走馬燈、黑竹結構、動態光源等設計及手工製作之物,其形態肌理和功能樣飾的多元疊加使空間中的時間性和象征性在此對話中漸漸成型,營造出超越消費場所本身的氛圍,並向人們發出感召:
生活可品味於此,精神可歇腳於此。
空間中無法忽略的潮汕視覺元素來自項目的餐品、團隊組成及在地社區族群三者的交集,這些元素隱含在細節中,猶如布下超現實的風水格局。而“潮汕”在今天作為一種強烈的文化標識,同樣代表著人們對根脈的認同,這正是臨裏敘空間設計的另一層的闡釋。
主廳往內順延到達吧台區域:傾斜的屋簷與廳堂盡頭的牆麵形成一個安全角,細長的吧台拉近主客之距,漸變的燈光與空間整體呼應,三者持續其在語境中鼓勵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產生。將鏡頭拉遠,黑竹框結構包裹的內容成為空間的多重畫麵。
四.關係美學
廳堂兩側對應的關係,左側指向人與物的關係,右側回應人與人的關係。
金酒蒸餾區既是製作體驗空間,亦是展示空間。局內局外,在設計與造物的過程中,無論是水泥灌注的一體成型桌還是櫃門上精雕的銅質梅花,都旨在讓功能圍繞敘事發展,而人得以在與物的交流中得到形而上的享受。事實再次證實,設計之物常常能以一種互動的形式存在,超越創作者的意圖。
木門牆體靈活開閉,植物在其中隔斷與街道的直接接觸,同時成為街道景觀,二者作為公共空間裏的私域設計要素,將可能性保留給使用者,讓其找回在當代消費係統中隨時迷失的主導和自由。
五.街坊前與後,日月西又東
祠堂內往日族群,今時社群。
臨裏敘社群的聚合仰賴對待日常的共同價值。品牌視覺是善意表達的白話文本與自在精神的象征圖形的結合,形成其核心的體感,與空間設計相輔。
其中扇麵形態延續生長,以扇麵作為內容的表達,轉換為文化性和功能性的日常符號,而扇柄作為原點,既代表臨裏敘也代表人本身。
當我們有力氣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確立起它自身,也就讓生活確立了意義。人工智能已然成為街頭巷尾的高談闊論或危言聳聽。我們似乎身處曆史與未來交織在一起的路口,討論著自己是否會被帶到一個更先前的時間,或者更未來的時間,是得以新生還是徹底退化。
在這樣的縫隙中,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我們回歸人類的日常,試想一下,假設有一天,我們真的被超越了,然而這樣一種探索人與物,物與空間,空間與精神的細碎而閃光的日常,被看見時,也許正是我們被給予自身存在地位的最佳理由。
∇ 平麵圖
項目信息
項目:臨裏敘CHAT BY
地址:廣州天河
時間:2024
麵積:360m²
設計機構:今朝風日好
設計總監:李俊鵬
創意總監:蔡奇真
設計團隊:梁昊、何純傑、方如林
文案:無類
攝影團隊:YUUUUN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