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學是上海市最負盛名的中學之一,其新校區的建設也自然被多方關注,希望在某些方麵能成為校園建設的示範。項目基地範圍在臨港新城城市公共綠色走廊之中,一麵沿路長向展開,兩麵臨水,基地三麵與景觀相接,環境條件優越。

 

作為一個容積率達到1.2的全住宿的48班高中,需要回答一些從設計伊始就存在的問題:一是校園作為城市環境塑造的參與者如何融入城市公共空間係統;二是如何從空間設計上為高效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紓解壓力的可能;三是如何為新校區創造基於傳統又具有獨特性的空間語言與體驗方式。

而最終設計師選擇了一種以“城”和“島”作為主體的二元化敘事模式,試圖在對比、互文和結構張力之中給出回應的策略。

 

∇ 總平麵

高中設計,學校設計,校園設計,學校設計案例,校園改造,學校裝修,中學設計,校園建築設計,上海中學東校,上海,c+d設計中心

 

∇ 城島空間剖麵

高中設計,學校設計,校園設計,學校設計案例,校園改造,學校裝修,中學設計,校園建築設計,上海中學東校,上海,c+d設計中心

 

一. 一城一島:互補的校園空間結構

 

設計首先要麵對的就是校園與城市的關係,校園一方麵沿城市主要道路展開,另一方麵又處於城市公共綠色走廊之中,因此設計的目標既要創造教育建築鮮明的城市形象,又不希望打斷綠色走廊的延續性;既要保證校園運行的完整,又希望有與城市共享校園設施的可能。這種互補的需求引發了互補的校園結構:一城一島的策略給出了一個整體化的解決方案。

 

高中設計,學校設計,校園設計,學校設計案例,校園改造,學校裝修,中學設計,校園建築設計,上海中學東校,上海,c+d設計中心

高中設計,學校設計,校園設計,學校設計案例,校園改造,學校裝修,中學設計,校園建築設計,上海中學東校,上海,c+d設計中心

 

龍門學城,疊加生活密度的微型城市

 

“龍門樓”是上海中學老校園具有曆史意義的主樓,因此也作為文化符號移植到了新校園。新校園的容積率1.2,並不算低,如果按正常布局,可能會均勻地占滿整個用地,但如此建築就必然會打斷城市公共綠廊空間。因此設計做了一個反向而行的決定,將建設容量進一步聚集到沿路一側,通過複合的功能設置將生活密度疊加起來,創造一個高度集約化的微型學習城市。

 

高中設計,學校設計,校園設計,學校設計案例,校園改造,學校裝修,中學設計,校園建築設計,上海中學東校,上海,c+d設計中心

隱藏內容

此處內容需要權限查看

  • 普通用戶用戶購買價格:10L幣
  • 會員用戶購買價格:免費
  • 永久會員用戶購買價格:免費推薦
會員免費查看

發表回複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