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建築不是將自然擋在牆外
而是讓風、光、水在結構中自由流動
——柯布西耶
建築是氣候的容器
中國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曾說:中國的建築不是造房子,而是造一個與山水對話的“世界”。
閑庭漫觀,在不同季節,樹木形貌各異,或枯或榮。枝影橫斜的形狀,樹身散發的味道,風吹樹葉的聲響,都與人的感官發生互動,喚醒其存在意識與時間記憶。在有生命力的建築裏,自然是經過人的情感滲透的,物華興衰從來都與人相關。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存在,即是在世界之中展開自身的持續綻放與凋敝。
建築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交彙。優秀的建築不僅解決氣候問題,更通過空間、材料、光線等元素,將氣候條件轉化為一種深刻的體驗,讓人在環境中找到歸屬感與意義。
項目是一個雙拚別墅,位於成都主城稀缺低密住區,原始建築大概有十五、六年了,在格局上存在不少硬傷,與業主的現代生活需求不符。設計師通過重構優化,終讓其重獲新生。
通過評估和拓展原有建築空間,將原始麵積不足400平的空間擴展到了800平。客廳、餐廳、臥室、休閑區都在闊尺之下,獲得了別墅應有的大氣開闔尺度。改造後的別墅完全融於原有建築之中,並通過合理的開窗設計與自然景觀實現了最親密的對話。同時,設計師以策展思維構建空間場域,擁抱多元藝術,回歸生活,讓設計超越功能主義,打造出一個內涵豐富的精神家園。
通過結構改造,改變原始建築的入門方式,營造出更有儀式感的玄關廳。當代青年藝術家杜尹的畫作《璀璨與泥濘·徙》,描繪了星群與塵埃,展現出蠻荒與文明,衝突與和諧共生的瑰麗畫卷,這幅畫神秘浪漫的意境拉開了整個空間的氣質基調。
以寧的雕塑,像風,像雲,又仿佛累了很久的人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是那種極盡舒展的自由姿態。溫潤而質樸,有包容,有含納,是手中幻化的靈動形態,在靜靜佇立間,訴說著一切皆自然。
∇ 吊燈|Rossgardam,壁燈|Rossgardam
原始建築是平麵且單一的四層樓格局,缺乏空間交互性和別墅應有的尺度,通過布局重構,特意為業主打造了6米高的挑空餐廳,透過落地玻璃窗便可以看到側花園的景色,讓人身心放鬆。
∇ 餐桌|Molteni&C,餐椅|Poltrona Frau,吊燈|Apparatusstudio
餐廳上方年輕畫家耿心入的畫作《日落有念》,是業主一見傾心的作品,以溫馨的居家片段為主題,用低飽和暖色調描繪,恬靜溫馨,充滿治愈。
開闊的尺度、溫馨的畫作、拱形的高窗,既給人以自在的呼吸感,又讓人沉醉在家的小確幸。
餐桌對麵的牆上掛著劉錦程的《瓜果靜物》工筆精品,用細膩的水墨筆觸,勾勒出飽滿多樣的瓜果輪廓,古典清麗,顯得格外應景。
每一處設計都有其原因,形式追隨功能,以美學形式觸發人的情感體驗,強化功能的空間感染力。功能與審美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共存——功能成為美學的內在邏輯,而美學成為功能的詩意表達。
將原有不能動的“L”形剪力牆進行藝術性創作,連接端景,形成對稱、錯落的弧形關係,讓空間隔而不斷,步步皆景。
此處內容需要權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