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項目是處理時間。新舊的並置呈現出時間的張力,具體體現在空間尺度與材料兩個層麵。在空間上,原有的大空間被切割,營造出不同尺度的空間。作為原本大尺度空間裏重要元素的屋頂,其被感知的方式由全景式轉為片段化,由此產生了屋頂和人的距離感。
在材料上,新建部分使用鋼板。鋼板的精確性服務於幾何形體的抽象性,而其鏽跡的斑駁感在物質性層麵又與老建築形成對話。空間組織主要處理公共(對外)和私密(對內)兩部分的關係。中軸線上的圖書館是公共區域向私密區域的延伸。它成為一種邀請,希望籍此實現內外的互動。空間劃分形成了各個獨立空間,每個空間因尺度、比例與光線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中心圖書館高聳向上,聯接天與地,呈現垂直性和上升感,塑造了具有精神性的書的殿堂。兩側的辦公區以不同的空間尺度和氛圍來回應各自的環境特性。南向空間開放、陽光充足,創造了鼓勵交流和輕鬆的辦公氛圍。北向空間分兩層:底層為會議區,上層為辦公區。其尺度與光線形成親近、私密與被包裹的空間感受。牆上的窗洞因其深度形成龕室,成為個人或兩三人可以獨處的私密空間。
展廳為方形,各方向同質。其雙重特質由旋轉門的開合實現。當旋轉門打開時,展廳具有流動性,空間呈現出水平性。而當旋轉門閉合時,空間呈現出垂直性,屋頂再次被拉入人們視線,新舊的關係在縱向空間中被感知。此時,封閉的展廳也擁有了講堂、會場功能。
立麵洞口的改造基於內部每個局部空間的場所特質需要。南向空間上原有的高窗被封死,自然光從下方新開的窗口進入。光線隻集中於人的活動範圍,而使屋頂幽暗、深遠。窗的設計實現視覺與功能使用相分離的狀態。洞口成為純粹的景框,以強化空間的原始感。尺度、比例、光線、材料共同作用,完成了這一曆史工業空間向當代文化場所的轉化。
photos © 陳顥 Hao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