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選址位於始於唐代的成都大慈寺西北側,店鋪主立麵朝向古寺的紅色圍牆,竹影婆娑,磬音飄嫋。餐廳與紅牆的對話於是成為設計的起點。原建築玻璃幕牆向室內後退一個通道寬度,為人與臨街店鋪推門即進的關係增加迂回機會。由金屬網與玻璃幕牆組成雙層立麵,柔化了室內與佛寺邊界。同時因二者相互推拉的關係形成靜止的動態,也給名為“客從何處來”甜品餐廳增添武俠氣息。建築外牆麵的磨砂銀白色特殊肌理漆,襯托綿延起伏的金屬編織網,打造新鮮的質感和記憶。
我們從大正昭和年間的色典中選出較低飽和度的紅“珊瑚珠”作為貫穿一二層交通的色彩,與對麵的寺廟紅牆產生對話。室內共兩層均層高較高,且原始條件兩層之間無樓梯連接。這些現狀給設計和布局留下了更大的空間和餘地,因此交通空間的設計成為此次改造的一個重點。通道由剪刀梯,夾層平台和無柱旋轉樓梯組成。玻璃磚與珊瑚珠色鋼板組成的交通空間串聯著幾處可停頓空間,使遊走過程因此慢了下來,緩解因層高造成的令人恐懼的樓梯踏步數量,並豐富了體驗內容。
三幕式結構做為好萊塢電影的典型敘事手法,沿襲自亞裏士多德闡釋的“故事基本要素”,即:開端、中段和結尾。而“三幕劇”概念發源於舞台戲劇,承自十九世紀法國劇作家尤金史克萊伯。通常前中後段在時間上各占1/4、1/2、1/4,第一幕和第二幕結束時會有一個“轉折點”,改變故事的走向。我們在此借鑒了這一概念。
第一幕旨在鋪陳。進入樓梯間,與寺廟正對的超大比例外凸窗將人的視線一直延伸至寺廟內建築上,樓梯間牆、頂、地麵的珊瑚珠紅如寺廟圍牆的延續,與寺廟產生對話。取景窗其實對內也對外:對室內定格一片牆景;對室外,在樓梯上行走的客人也構成了風景本身。第二幕旨在製造對立。 穿行在夾層走道,左右均為4.2m挑高空間,緩衝休息同時可俯瞰一層活動場景,以及欣賞專門為之預留挑高空間的裝置。第三幕旨在事件如何結束,揭開伏筆,所有遺留未解的謎團都在此解開。
二層靠窗座位的設置提供另一種用餐體驗,同時也使這裏從商場二層室外連廊看過去成為一麵四格櫥窗。玻璃幕牆外覆的金屬網在一層時是由窗框與門框往外推,而在二層是由門框向內拉 ,這場從進入餐廳開始的空間體驗以動態的立麵開始,在二層立麵呈現出反向的動態, 同樣以一個曖昧的邊界作為此次空間體驗的結束。一家甜品餐廳也如一個日常生活的舞台,各種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展開。約會,下午茶,拍照,絡繹的客人是臨時的表演者,也是移動的視覺景觀。
photos © Fangfang Tian